工业互联网(MES)的几个误区
关于工业互联网及其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很多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一些解释,
我结合自己的在工作中评审和评估的经验,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个方面,从字面来说,工业互联网主要是一些工业要素的互联,在实际过程当
中很多都将其简化为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工业互联网的一种应用方式,也是一种
基础的运营方式,但这远远不是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含义。我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企
业数字化架构的一种操作系统或是技术平台。硬件的互联,实现数据的采集,但更
重要的是软件操作及其业务运行方面的互联。简单而言,工业互联网是传统MES、
ERP等相关系统的一种新技术架构。
第二方面是目前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讨论,更多的偏重于技术,而不是真正的和工业
业务结合。在实际实践过程当中,有一部分倾向是软件的组织和配置采用一种较为
灵活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工业互联网特点,但这个真不是业务层次的工业互联网模
式或架构。比如,目前有很多基于工业互联网架构的MES或者MOM系统的实践,
基本上大多就是软件功能模块的一种组织与配置,并且这种功能模块,相对而言是
偏宏观的。正如ISA95关于MES架构提出了11个功能模块,但,并不意味着有这些
功能模块,就是一个MES系统。通过一种综合的配置来衍生出一个新的MES系统,
就是工业互联网架构下的系统。这些功能模块的名字都是通用的,只是有一个宏观
范围的界定。判断是否是工业互联网架构,应该把这些模块打开,看模块内部业务
颗粒的组织与配置,是否能够支持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
第三个方面,模块化、可配置、可扩展。无论是较为粗糙还是细致的业务颗粒的组
织与配置,从工业互联网架构的角度,应该都具有模块化、可配置、可扩展的特点。
这需要能够对 MES内部的相关5M1E要素以及订单和工艺流程这两条主线的关联,
建立较为细致的业务模型。或者工业互联网架构下的MES是模型驱动的,只是有可
选的这种配置,这是软件的一种组织方式,我不认为这是工业互联网架构应该有的
本意。我认为是应该要向产品开发方面的一些先进模式进行借鉴,比如在产品开发
过程中经常可以使用的Product platform或者说product portfolio等,从模块化或者
产品族乃至大规模定制的角度来思考和组织,才是一个正确的道路。否则,即使做
了很多项目,积累了很多业务功能模块,即使是相同名字的业务工作模块,彼此之
间并没有内在的关联,这种方式并不能称之为工业互联网架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