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ERP系统如何实现深化、延伸和升华?

导读:今天就从企业系统实施的角度为管理者们解读一下,对于已经实施了ERP系统的企业,COP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和价值?在今年的几次课堂上,有企业管理者问:“我们企业已经实施了ERP系统(大部分模块),再实施COP是不是重复建设?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单纯从字面意思上看,两者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

今天就从企业系统实施的角度为管理者们解读一下,对于已经实施了ERP系统的企业,COP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和价值?
受历史局限原因,传统的ERP系统在管理边界、数据类型、管理时效、决策价值等方面存在短板,具体分析如下:
管理边界局限:所谓“企业资源计划”,ERP可以管理的资源主要包括三类资源,①自有产权的人、财、物等资源;②基于订单合同等契约关系锁定的外部资源(主要体现为在途物资等);③基于企业的产业链地位优势(如国家电网对电气工程企业、主机厂对配套企业等)可以支配的工程样品、未签约但提前小批量定制的样机等。由于ERP的管理跟踪围绕“资源”展开,资源的边界就决定了ERP的管理边界,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各种互动、与社会机构的数据信息交互等就很难纳入ERP的管理范围。
数据类型局限:资源有所限制,对应的信息数据也有限制,ERP系统只管理与物料订单有关的关键节点的数据信息,像双方的技术对称记录、资质文档、法律文档等与物料没有直接关系、不能对应到具体订单的数据也很难纳入ERP的管理范围。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传统ERP系统大多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架构,管理的数据多为结构化数据,对于新技术带来的非结构化(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半结构化(如XML、文本数据)、及各类实时大数据缺乏管理能力。
管理时效局限:由于历史原因,ERP的核心目的是物料和资金平衡,管理的颗粒度相对较粗,侧重于周期性的数据汇总(业财一体的目的大多是为实现财务报告合规),对过程的实时管控和基于数据联动的智能化前置管理也缺乏手段。
决策价值局限:因为侧重于“结构化数据”的“周期性汇总”,所以ERP对企业决策的价值也大多在事后的汇总分析,很难还原到事中的过程控制(需要对过程数据的精细化实时管理)、更难以前移到事前的机制预防(需要基于业务设计对数据交互点进行预埋,基于数据间的稽核与智能关联关系进行建模)。
下面我们用企业中常见的一个场景为例,来看看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理需要哪些数据类型与管理参数:

从上面这个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使用部门发起需求开始,到最终企业为此完成采购支出,整个流程中需要审核的指标、节点职能、留存/输出的数据类型都是非常多的,这其中要对包括对使用部门需求的合理性、触发采购的必要性、采购合理性、合规性、经济性、安全性、及时性、合法性、业务执行的准确性、到货的合格率、仓储物流的安全要求、及时性、支付进度、信用、支付及时性等等进行关联管理。而由于ERP大多以订单作为管理对象,所以ERP系统中跟随单据流转的是品种、数量、价格、金额等有限的几个字段,远远达不到“全流程、全员”的管理要求。
借助ERP系统,常态化的业务可以结合老员工的经验和自觉性来进行标准化处理,但面对非常规业务和创新型的业务就缺乏有效的措施。同时,如果遇到业务调整或岗位调整,也容易出现人岗磨合期长、管控难度大、试错风险高的情况。

从数据的颗粒度和对业务的渗透度来说,ERP的结构化汇总数据就好比是框架性的毛坯房,要把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和每个细胞,就需要从业务中采集和输出颗粒度更细、类型更多更全、时效性更高的数据,就需要“连接、感知、识别、转化”更多的数据源、就需要构建更多算法模型,这就好比对房间进行水路电路网络的铺设、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家居精装修。
只有这样,企业才称得上实现了“数字化”转型。
以上分析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ERP系统的作用,更不是用一种新的平台来替代原有的ERP系统,而是要找到企业已经实施的ERP系统进化的方向:向下深化渗透、横向延伸扩展、向上提高升华。

怎么实现这种立体式的建设?让我们逐一展开。
向下渗透深化:通过连接新的数据源(MES等过程控制数据,CRM、HR等领域数据)、构建新应用(项目管理、合同法务、研发管理、合规内控等条线管理系统)、补充管理要素(增加和完善流程的审批和控制节点)等关键手段,使企业管理的颗粒度更细、数据类型更全,渗透到每个业务领域、纵深到底,确保管理无盲点、无断点、无漏点、无堵点。
横向延伸扩充:通过连接产业链上下游、连接政府金融等行业监管机构、连接第三方,实现更广泛的资源连接与配置,延长数据感知触角、扩大管理覆盖半径、整合更多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