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边界,吃定安全 | 万物互联,怎么摸清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安全边界?
必须采用纵深防御的安全理念,以被保护的工业控制系统为核心,构建起多层级的纵深防御体系
一、工控系统防护理念的演变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理念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 第一阶段是 2010 年震网病毒发生之前,仅强调网关、网闸、单向隔离等物理隔离,后来发现隔离是十分脆弱的,现代高级持续性攻击都是针对隔离系统的。
- 第二阶段由传统信息安全厂商提出的纵深防御体系,大多数项目演变为信息安全产品的简单堆砌,带来了更多的故障点,这些故障点在不同的系统中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不能完全适应工业网络安全的特点。
- 第三阶段是目前所处的从工业控制系统内部生长的持续性防御体系,通过基础硬件创新来实现,低延时、高可靠、可定制化、持续更新、简单化的实施和操作等。虽然这个阶段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但是确实有效性在逐渐的提升。
- 第四阶段是近两年来以美国、以色列为代表的以攻为守的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注重攻击技术的研究、实验、突破和攻防演示实验室的建设,以攻击技术的提高,带动防御技术的提高,以攻击威慑力,换取安全性。
二、工控系统安全的趋势和建议
在当今技术高速发展,系统结构日趋复杂,攻击手段不断翻新,尤其出现了高级可持续威胁的信息安全大背景下,想要把所有的攻击都阻拦在防护之外,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要保证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必须采用纵深防御的安全理念,以被保护的工业控制系统为核心,构建起多层级的纵深防御体系。
第一步,需要在工业控制系统的对外边界上建立起良好的“边界系统”,借助传统 IT 系统的相关经验和产品,同时充分结合工控系统性能特点,利用工控防火墙、工控网闸等安全隔离设备,在工控系统的边界上构筑安全防线。
第二步,需要为工业控制系统建立全面的“防御系统”,它包括了工控监测审计系统、安全管理平台和安全态势感知等安全部件,用以检测和抵御入侵工控系统的攻击行为。
三、工控安全边界界定及第一道防线

参考 IEC 62264-1 的层次结构模型划分可分为 5 个层级,依次为企业资源层、生产管理层、过程监控层、现场控制层和现场设备层;
• 企业资源层主要包括 ERP,PLM 等功能单元,用于为企业决策层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 生产管理层主要包括 MES 系统功能单元,用于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如制造数据管理、生产调度管理等;• 过程监控层主要包括工程师站、操作员站与 HMI 系统功能单元,用于对生产过程数据进行采集与监控,并利用 HMI 系统实现人机交互;• 现场控制层主要包括各类控制器单元,如 PLC、DCS 控制单元等,用于对各执行设备进行控制;• 现场设备层主要包括各类过程传感设备与执行设备单元,用于对生产过程进行感知与操作。
由此可见,工控安全边界主要指办公网与生产网的网络边界防护、生产网内部各生产车间或工艺流程网络边界防护、关键 PLC 控制设备的安全防护。可以通过工业防火墙实现管理网与生产网的隔离,并保证数据传输需求;根据业务划分安全区域,针对跨装置存在的操作站互联情况,在操作站之间加装工业防火墙,实现安全域间的安全通信;通过工业防火墙对控制系统进行防护,保护关键控制器(如 PLC)的数据在传输中不被病毒篡改及删除,防止控制网中节点感染病毒。
